药物临床试验质量风险管理(安控新能)
随着国内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卫生与健康领域的临床试验发展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同时国内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促使临床研究工作者对临床研究的认知不断加深,目前,临床研究方案的设计与数据采集变得复杂且更加严谨,因此,临床试验的质量显得更加重要,但在试验实施过程中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试验质量的结果,本文就如何风险识别及最小化风险等相关内容进行了梳理。
一.定义
1.风险评估:是指评估临床试验过程中发生差错的可能性、影响、被监测程度,包括风险的识别与定期评估。
2.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是针对经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后的药物风险问题采取的措施或策略。
二.风险管理的相关法规和政策支持
1.《关于调整药物临床试验审评审批程序的公告》(2018年第50号),2018-07-27发布;
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1号),2019-12-30发布;
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注册管理办法》,2020-03-30发布;
4.《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2020版;
5.《药物警戒质量管理规范》公告(2021年第65号),2021-05-7发布。
以上相关法律法规,对药物临床试验的风险管理明确了相关管理要求,提出了在临床试验期间,需进行药品不良反应及相关用药的监测、识别、评估和控制,同时对安全性信息的汇报明确了报告流程等,突出了临床试验质量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三.在药物临床试验中有哪些风险
一般分为两类:客观因素导致的风险和主观因素导致的风险。
客观因素是药物本身结构决定的不良反应,临床试验的本身是科研探索性质,存在风险,主观因素指的是由于临床研究中有关人员对研究的设计考虑不足或存在偏差引起的干预不足或干预过度导致的风险。
临床试验的质量风险有客观性、不确定性、发展性三大特点,在整个临床试验过程中,质量问题无处不在,风险也是无处不在,应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识别保护受试者安全和权益以及试验结果可靠性的关键环节与数据。
四.质量风险如何评估分级
根据研究方案设计、发生方案违背的风险及受试者发生不良事件( adverse event, AE) 的可能性等进行综合评分,将临床试验的质量风险分为4 级。
低风险: 临床试验的质量完全受控,即试验方案设计合理。试验方案依从性高, 试验数据真实可靠完整,受试者参与试验的预期伤害或不适的可能性很小,程度轻微。
中度风险: 试验质量风险增加,但基本可控。试验方案设计基本合理,发生不影响试验结果的方案违背的可能性增加,受试者发生可逆、轻度AE 的可能性增加。
中高度风险: 试验质量风险增加,有失控可能性,但概率不高。试验方案设计有一定缺陷的可能性升高,发生影响试验结果的方案违背的可能性增加,试验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受到影响,发生可逆、中度AE 的可能性增加,但有充分的监督和保护措施使其后果最小,严重伤害的可能性非常小或几乎没有。
高风险: 试验质量失控可能性增加。试验方案有严重缺陷的可能性增加,发生严重影响试验结果的方案违背的可能性增加,试验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很有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发生严重而持续的、试验相关不良事件的可能性增加,或者AE 的性质及其发生的可能性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注:以上摘自《肿瘤临床试验的风险评估和质量管理共识》
五.风险识别考虑与最小化措施有哪些
1.研究方案设计风险
试验药物及试验项目本身的安全性风险包括注册分类、药物的剂型及给药途径的使用方法、不良反应、研究类型、试验角色、盲态类型、试验人群、试验持续时间、研究者手册及研究药物的背景资料、应急方案等。
措施:加强申办者的主体责任意识,在试验设计阶段需充分考虑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同时需关注伦理委员会对方案审查的重点关注信息。
2. 试验实施阶段风险实施阶段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专业科室软硬件设施配套、管理部门的管理经验和保障能力、项目实施中的方案违背、安全性等风险。
措施:充分考虑专业科室的床位利用率、人员配备、抢救设备配备等软硬件条件,机构或管理部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完善机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加强试验药物管理、档案管理、伦理委员会资质和经验、实验室检测能力,减少临床试验中方案违背、受试者安全、受试者不依从事件的发生。
3.研究团队能力风险
人员的能力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
(1) 申办者和CRO的研发经验包括临床试验经验、监查∕稽查能力、法规熟悉程度、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能力等,申办者或数据管理机构应负责保证数据采集、处理、审核、质疑及转化溯源等关键步骤符合相关法规要求。
(2)研究者及研究团队临床试验的经验包括参与方案设计的能力、试验方案依从性、入组足够受试者的能力、足够的临床试验经验、临床试验的管理能力、研究团队协作能力等。
(3) 监查员或临床试验协调员的临床试验经验和流动性是决定其参与项目的重要因素。
措施:
(1)创建高效的临床研究团队,申办者、CRO、研究机构均遴选项目经验优势的人员参与到项目管理中,设入组效率、管理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考核。
(2)选择拥有完善的管理和监督体系的高水平和经验丰富的团队,保证临床试验的质量,及早对安全性相关事件进行合理的判断和处理。
(3)加强相关人员的项目培训,包含方案、原始病例书写要求、数据采集要求、安全性事件报告等,需做到有效培训,加强人员的沟通协作效率。
4.质量问题风险
常见的问题为未认真遴选研究机构和主要研究者、方案设计时对质量管理部分内容不重视、申办方不愿增设经费、重要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漏报或瞒报、监查员和临床研究协调员临床试验经验及执行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第三方稽查以及结题时欠充分沟通与讨论等。
措施:树立纠正和预防措施( corrective action & preventive action, CAPA) 管理理念,提高数据完整性和可靠性,早期发现数据的质量问题并持续改进,包括试验开展前的条件与合规性核查、确保受试者的筛选、入组相关数据链的完整性,核对知情同意的签署与试验过程的真实完整性,保证过程记录及化验检查等数据的可溯源性、规范安全性事件报告与处置等。
六.小结
质量是临床试验的生命,贯穿于临床试验的全生命周期,申办方、研究者、CRO、SMO均应尽早地识别质量风险点,降低风险,以保障临床试验达到试验方案科学、开展过程可信、数据质量高的目标。随着国家对临床试验的相关鼓励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临床试验参与方均日益重视试验的质量,相信接下来,国内将不断涌现出更多“完美”型临床试验。
参考资料:
1. 临床研究质量管理及风险管控,周静雅 程潇 于祥田 胡承,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14(5) : 521-526;
2.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方案修订关键风险控制与管理,赵婷婷,王海学,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第37卷 第19期 P2724-2728;
3.新政策环境下创新药物临床试验风险识别及评估,安晓玲,黄文强,苏雨楠,罗 臻,中国药房 2021年第32卷第10期;
4.肿瘤临床试验的风险评估和质量管理共识( 2021 版),《中国新药杂志》2022年 第31卷第12 期;
5.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临床风险管理计划”撰写指导原则(试行)》的通告(2021年第68号)。